【域內域外兩不誤】
#域內保育
#保育教育
在先前的文章中
提到過一些動物園的保育職能
但大多是有關救傷、保種等在動物園內進行的計畫
一般人也認為動物園的功能就是這樣的域外保育
但其實很多時候
即便是在原棲地進行的域內保育
動物園的支持也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歐洲動物園暨水族館協會(EAZA)
長久以來積極推展野生動物保育事業
域外族群管理的EEP及TAG是一直用心經營的項目
但是EAZA知道
光這樣是不夠的
只有直接保護野外的動物與牠們的原棲地
才是真正開創未來的方式
波蘭的弗羅茨瓦夫動物園(Wrocław Zoo)
就與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物種存續委員會(SSC)合作
運用動物園基金會的收入
以及販售用原棲地拆除之陷阱為原料製作的手工藝品
提供資金支持中南大羚(Pseudoryx nghetinhensis)的野外族群保護計畫
中南大羚又叫做武廣牛
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哺乳動物發現
生活在越南、寮國邊界杳無人煙的狹窄森林地帶
1992年才第一次被正式描述
有紀錄的個體也僅有11隻
這樣充滿迷團的背景
也為牠們帶來「亞洲麒麟」、「亞洲獨角獸」的別稱
但這樣一個充滿魅力與未解之迷的物種
卻幾乎要在我們一無所知的情況下永遠得消失在地球上
因為當地盜獵、棲地破壞的影響
原本數量就很稀少的牠們
已經有好幾年不見蹤影
曾經嘗試圈養保護的個體
似乎又因為專食性太強、緊迫的問題
在不到一週的時間內就死亡
要想保護這樣的物種
單靠域內、域外保育獨力奮鬥都是不夠的
必須要通過域外保育的影響力來協助域內保育
要想將保育團體的心路歷程、成果
傳達給遠在地球另一端的民眾
提供他們了解問題所在的機會
激發出保育意識
進而支持後續的保育工作
這都是埋頭在山林間的研究人員們很難顧及的
因此就需要動物園的鼎力相助
除了EAZA的各項計畫外
世界各地的動物園也都在積極加深自己與保育團體的連繫
比如美國動物園對大草原松雞(Tympanuchus cupido)保育工作的支持
澳洲各大動物園抵制棕梠油產品挽救紅毛猩猩(Pongo ssp.)棲地
台北動物園更是上週才剛結束台灣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 pentadactyla)野外族群棲地存續的研討工作坊
所以下次
當你身邊有人又以動物園是動物監獄、保育工作負指標這樣的言論夸夸其談時
不妨和他們聊聊
動物園與野外保育研究機構的連繫
提供他們新的思考面向
了解動物園行業付出的努力
或許
這一份理解
就將使野生動物的未來多一些光明